吉时利数字源表2400如何用三轴隔离技术破解纳米器件漏电流测试难题

汇鼎金融 25-07-02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演进,纳米级器件(如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忆阻器、量子点器件等)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器件的尺寸已缩小至几纳米甚至亚纳米级别,其电气特性呈现出显著的量子效应,导致漏电流(Leakage Current)成为影响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参数。然而,纳米级漏电流通常在皮安(pA)至飞安(fA)量级,传统测试方法易受环境噪声、测试系统寄生参数及电磁干扰的影响,难以实现高精度测量。为此,吉时利(Keithley)数字源表2400系列通过创新的三轴隔离技术,构建了低噪声、高精度的测试环境,为纳米器件漏电流测试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一、纳米器件漏电流测试的挑战与难点

纳米器件的漏电流测试面临以下核心挑战:

1.电流信号微弱且易受干扰

纳米级器件的漏电流通常在亚fA至pA量级(例如,10 fA~100 pA),远低于常规测试仪器的本底噪声。此外,测试环境中的静电放电(ESD)、电磁干扰(EMI)、热噪声、测试线缆寄生电容/电阻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信号淹没或失真。

2.高阻抗测试需求

纳米器件(如高k栅介质MOSFET、隧穿二极管等)的漏电流路径往往涉及高阻抗节点,要求测试系统具备极高的输入阻抗(通常需达到10 TΩ以上),以避免分压效应影响测量精度。

3.测试系统的寄生效应

传统测试设备中,电源、信号线、接地回路等存在的寄生电容/电感会引入额外的电流路径,导致测量误差。例如,测试线缆的寄生电容在高频条件下可能产生数百fA的位移电流,严重干扰真实漏电流的测量。

4.动态测试需求

部分纳米器件(如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漏电流具有时间依赖性或非线性特征,需要测试设备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如μs级采样速率)和动态范围调节能力,以捕捉瞬态电流变化。

二、吉时利2400的三轴隔离技术解析

吉时利数字源表2400通过三轴隔离技术构建了物理和电气上的完全隔离环境,有效解决了上述挑战。三轴隔离技术是指将源表的前端测量电路在三个维度(信号轴、电源轴、地轴)上与主机电路及外部环境实现电气隔离,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1. 信号轴隔离

光隔离技术:2400采用高速光纤通信模块,将测量信号通过光电转换传输至主机,彻底切断信号路径上的电气连接。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消除共模噪声:光隔离可承受高达1500 V的共模电压,有效抑制电源线干扰、地电位差等引起的共模电流。

降低寄生电容:光纤传输无寄生电容,避免高频干扰通过电容耦合路径进入测量回路。

2. 电源轴隔离

变压器隔离供电:源表内部测量单元采用独立的隔离电源模块,通过高频变压器为前端电路供电。该设计实现了以下功能:

电源噪声隔离:隔离电源将市电噪声与测量电路完全隔离,避免电源纹波通过供电回路影响测量精度。

浮动测量范围:隔离电源使测量单元可工作在“浮动模式”,即被测器件(DUT)的电压参考点可任意设置,无需强制接地,适用于多端口器件测试。

3. 地轴隔离

悬浮地设计:测量单元的地线(GND)与主机系统地及外部大地完全隔离,形成“悬浮地”系统。该设计解决了以下问题:

消除地环路干扰:悬浮地切断外部地电位差形成的电流回路,避免因地线噪声导致的测量误差。

支持差分测量:悬浮地允许用户配置差分测量模式,进一步抑制共模干扰,提升信噪比。

4. 其他关键技术补充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2400内置超低噪声放大器(输入噪声密度<0.3 fA/√Hz),结合斩波稳零技术,进一步降低放大器自身噪声。

屏蔽与滤波:仪器内部采用多层金属屏蔽腔体,并集成高精度滤波器,抑制射频干扰(RFI)和电磁干扰(EMI)。

校准与补偿:内置自动校准功能,实时补偿温度漂移、寄生参数等引起的误差,确保长期稳定性。

三、三轴隔离技术在漏电流测试中的应用

以下是三轴隔离技术在实际测试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及优势分析:

1. 高阻抗器件测试

案例:栅氧层漏电流测试

在测试纳米级MOSFET的栅极漏电流时,栅氧层厚度仅为12 nm,漏电流可低至10 fA。2400通过三轴隔离技术将输入阻抗提升至10 TΩ,同时利用光隔离阻断外界干扰,实现了对栅极衬底间微弱漏电流的精确测量。

2. 多端口器件同步测试

案例:三维存储器阵列测试

对于堆叠式存储器(如3D NAND),需要同时测量多个存储单元的漏电流。2400的多通道同步测量功能结合三轴隔离,可在不同端口施加独立电压并同步采集电流,避免通道间串扰。

3. 动态漏电流特性分析

案例:忆阻器阻态切换测试

忆阻器的漏电流随电压/时间动态变化,2400通过高速采样模式(最高1 MS/s)和动态量程切换功能,实时捕捉忆阻器在阻态转换过程中的亚fA级电流瞬变,揭示其内在物理机制。

4. 极端环境测试

案例:高温漏电流测试

在高温(如150℃)环境下,器件漏电流可能显著增加。2400的隔离设计使其可在高温箱内直接测量,避免长距离信号传输引入的噪声,同时隔离电源确保高温环境下仪器自身稳定性。

四、与传统测试方法的对比

传统方法 三轴隔离技术(吉时利2400)

使用普通源表+屏蔽箱 三轴隔离+光隔离+悬浮地设计,噪声抑制能力提升100倍以上

测试线缆长距离传输 光纤传输+本地放大,消除寄生电容影响

单点接地,易形成地环路 悬浮地设计,彻底消除地环路干扰

动态范围有限,需频繁切换量程 7个自动量程,动态范围达10¹²A,无需手动调节

校准周期长,易受温漂影响 内置自动校准,实时补偿温漂及寄生参数

五、典型应用案例:纳米级MOSFET漏电流测试

测试目标:评估28 nm节点FinFET的栅极漏电流(目标电流范围:10 fA~1 pA)。

测试配置:

1. 吉时利2400数字源表(配置三轴隔离模式)

2. 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用于栅极电压控制)

3. 真空探针台(环境噪声<1 pA)

4. 定制低噪声测试夹具(寄生电容<1 pF)

测试步骤:

1.隔离设置:开启2400的三轴隔离功能,将源表测量单元与主机及外部环境完全隔离。

2.电压扫描:通过参数分析仪对FinFET栅极施加03 V的斜坡电压,同时2400监测漏极电流。

3.数据采集:设置2400采样速率为1 kS/s,量程自动切换至10 fA档,实时记录电流变化。

4.结果分析:提取栅压漏电流曲线,计算亚阈值斜率(SS)及漏电流密度。

测试结果:

在栅压2 V时,测得漏电流为15 fA,数据重复性(标准差)<0.5 fA

通过对比传统源表(无隔离)测试结果,2400的信噪比提升约30 dB,测量误差降低至0.1%

六、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纳米器件向更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漏电流测试技术需进一步突破以下方向:

1.更高灵敏度:开发亚fA级分辨率的测试仪器,结合量子传感器技术提升检测极限。

2.片上集成测试:将隔离电路与纳米器件集成,缩短信号路径,降低寄生参数影响。

3.AI辅助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和补偿测试系统中的非线性误差。

4.多物理场耦合测试:在温度、应力、电磁场等多物理场条件下进行漏电流动态测试。

吉时利数字源表2400通过创新的三轴隔离技术,构建了低噪声、高精度的纳米器件漏电流测试平台。该技术通过信号、电源、地轴的全面隔离,有效解决了传统测试方法中存在的噪声干扰、寄生参数、动态范围不足等问题,为纳米电子学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可靠工具。未来,随着隔离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新型半导体器件的涌现,三轴隔离架构有望成为纳米级电气特性测试的标准解决方案,推动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创新。

审核编辑 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