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不起来的洗衣机,砸破一个窟窿的集成式台盆,显像管老化的彩电……年近七旬的老李掰着指头向记者细数多年来囤下的废旧家电、家具。
老李告诉记者,这其中,有的是搬家换下来的旧物件,还能用,扔了实在可惜。有些的确是损坏了,但只坏了部分,说不定哪天某个部件能在其他地方派上用场。
其实,老李一家在杭州市区的住处面积并不大,90平方米不到,小小的储藏室早已塞满。东西越囤越多,往哪去?老李在杭州郊区还有一套三层楼的老屋,常年空置,便成了“杂物间”。
当记者询问,有没有哪个老物件后来确实派上用场了?老李有些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等照顾孙辈的担子卸下来,我和老伴就住到郊区去,到时候能修的修,能拆的拆,实在用不了就清理掉。”
周阿姨的“杂物间”在上海,早些年儿子在上海工作,她便买下位于松江区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之后,儿子因为工作调动,在杭州安了家,上海这套房子就闲置了下来。
尤其是5年前,周阿姨搬了一次家,收拾了十几箱子的各种物件,分几次运到上海。后来,因为疫情原因,运过去的这些箱子几乎原封不动地堆着。
“趁‘五一’孩子们放假,过去玩,顺便收拾一下。”周阿姨说,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时间相隔已久,她完全低估了这些旧物的复杂程度。假期结束,孩子们返程,因为东西没收拾完,周阿姨还得再留上几天。
至于收拾的成果,周阿姨的女儿告诉记者,老妈只是把物件从箱子里搬出来,整理后或挂或塞,就是不见扔。
最近,天气逐渐热了起来。67岁的王娟如往年一般,搬出一台上海华生牌的落地电风扇,擦擦洗洗,准备“上岗”。
王娟告诉记者,这台电扇年纪比她还大上一岁,是父亲在68年前买来的。王娟的父亲已去世多年,每年拿出电扇,她都会想起关于父亲、关于电扇的那段往事。
王娟的父亲在一家工厂的钣金车间工作,一次作业时不慎受伤,一段手指被截断。当时正值盛夏,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恢复,单位特批了一张电风扇的供应券。
“爸爸后来告诉我,当时他的月收入有90多元,这台电扇花了差不多3个月的工资。”王娟回忆,所以一家人使用的时候特别注意。后来,搬过几次家,这台电扇一直跟着他们辗转。王娟说,她很期待,这台电扇能继续在子女、孙辈的手上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