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助力构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汇鼎金融 25-02-0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其中,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是发展重点。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当前主要的三种养老服务形态,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如何实现贯通协调,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保险业又如何以独特的资金优势和服务特性,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三类形态互为补充

  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指的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服务方式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综合、连贯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居家养老作为基础,强调在家庭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依托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医疗支持等更加丰富的服务;机构养老提供专业的、全天候的照料和护理服务,适合需要更高层次照料的老年人。

  “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可以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也可以转介到养老机构,三类服务既各展其能,又相互支持,形成供给新形态。”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在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看来,这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涉及的是养老服务不同的场域。“《意见》提出巩固居家养老,这是基本、基层和基础。它要解决的是老年人床边、身边和周边服务的问题,比如要提供老年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服务。社区养老重点发展嵌入式服务,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另外,此次《意见》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优化机构养老的专业支撑作用,包括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改革。”

  从根本上看,贯通协调这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旨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连续性和高效性。通过加强各类养老服务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协调联动,让老年人无论在家庭、在社区、在机构,都能够享受到方便可及的服务。

  保险公司积极布局

  保险业的资金长期性、风险保障性和服务连接性,与养老服务需求高度匹配。保险公司不仅能为养老服务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能通过保险产品为老年人提供风险保障,减轻经济负担。同时,通过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保险公司可实现保险保障与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意见》明确指出,要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完善老年人触手可及、贴心便捷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平安等险企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据记者了解,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以“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为核心,通过科技手段、日常生活照料和全天候医疗健康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链接60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超15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意见》还提出,要强化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

  保险公司对此也早有探索。在北京、浙江等地,险企与社区合作,通过党建联建、合作签约等方式,推动优质的养老、医疗、康复等资源下沉到基层。例如,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起了单位社区养联体项目,以社区党政为主导,联动多方资源,打造“公益+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为老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底,已落地北航社区、金台社区、北京师范大学社区、湖南师范大学社区4家,超1.5万名老人受益,链接服务商超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