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孙雷:
大学人眼中的书法之美
书法,不止是翰墨的流淌,更是文化与心灵的交汇。大学人,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学术的探索,其对书法的观照,不止于形式的欣赏,更寓于文化的体悟、哲理的感知与学理的透析。书法之美,在大学人眼中,不独关乎笔墨技巧之高妙,更承载着学术精神的五重境界。自篆、隶、草、行、楷五体,宛如学术之五维,既各具风貌,又环环递进,构成一幅壮阔而深邃的学术书法图景。
一、篆如画――学术根基的本源之美
篆书之美,美在本源。篆字横竖均匀,结构圆融,充满象形意趣。每一笔画,都仿佛人类思维原始状态的抽象表达。观商周青铜铭文,那些盘曲如藤的线条既是先民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提炼,更是思维原初形态的视觉固化。王国维考释甲骨文字时发现,“日”字作圆形中加点的象形,“山”字以三峰并峙表意,这种造字智慧恰似学术研究的本质――将现象世界转化为符号系统。清儒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这正暗合现代学术对本质规律的永恒追寻。
篆书如画,每个字都是对自然万物的再现与高度抽象化的表现。在大学之境,正是这种美学抽象激发了学术思想对本质的执着探究。篆书古朴凝重之美,如同人文学科追溯文明源头之使命。其书体厚重而平静,折射出大学人尊重经典、守护传统、追溯学术根源的庄严学风。当考古学家用碳14测定甲骨年代时,他们与三千年前的贞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文字学家解析金文构形时,他们触摸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这种对源头的敬畏,在当代转化为学科史的梳理建构。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篆书的研习可以增强文化认同与历史自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厚植文化底蕴,以朴厚严谨的学术态度承担起文明传承的责任。对于学生而言,临习篆书是一次与古人心灵对话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历史、培养系统性思维。篆书所蕴含的文化厚度,成为大学人建构学术根基、锤炼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石。正如陈寅恪倡导的“历史层累说”,学术研究需要如篆书笔法般层层积淀,在循环往复的追问中接近真理内核。
孙雷教授篆书作品:《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二、隶如波――学术体系的建构之美
隶书之美,美在结构,美在秩序。隶书的横画平整,波势如水;纵画肃穆,规矩严谨。隶字的波澜起伏间,流动着书写的节奏和韵律,恰如学术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严谨与稳健。隶变是书法史上的“轴心突破”,将篆书的象形性转化为抽象符号系统。里耶秦简的方折笔法、汉碑的波磔韵律,标志着书写从神秘叙事转向理性表达。这种转变与学术体系化进程形成奇妙共振:正如司马迁作《史记》创立纪传体例,张衡制浑天仪构建宇宙模型,隶书的程式化演进折射出知识生产的结构化需求。
大学人注重学术的条理性与系统性,正如隶书字法中蕴含的法度和秩序。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的逻辑衔接,如隶书横画的起承转合、缓急有度、动静相宜。隶书之波动,体现着大学人在构筑知识体系时的审美情怀与理性精神,是追求精确与和谐统一的学术品格的象征。大学教师在编制教学大纲、组织科研结构时,其思维方式往往近似于隶书的章法:稳健推进,逻辑清晰,规范有度。一位教育者若能书写一手稳健有力的隶书,往往也能体现其治学的稳重与细致,可以感悟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以清晰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引导学生科学而有序地探索未知。对于学生而言,隶书的学习既训练手眼协调,更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做学问时的有序思维。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建立的“引证-阐释-比较”研究范式,与隶书的“蚕头燕尾”笔法形成思维同构:起笔的含蓄蓄势对应文献考据,中段的稳健推进可比理论阐释,收笔的飞扬拓展犹如学术创新。观察《礼器碑》的章法布局,横向笔画的精密排布如同学术论文的逻辑框架,波挑的节奏变化恰似论证过程的强弱交替。这种秩序美学的终极追求,在爱因斯坦处获得跨文明印证:“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居然可以被理解。”
孙雷教授用隶书书写制作的镇尺:
《雷厉风行 行稳致远》
三、草如舞――学术创新的狂狷之美
草书之美,美在飞动,美在奔放,犹如激情的舞蹈。草书纵逸奔放、意境飘然,笔走龙蛇之间尽显狂放不羁之美,体现出大学人崇尚自由、追求创新的精神。当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当徐渭在癫狂状态下泼墨纵横,草书艺术展现出突破程式的革命力量。这种美学暴动与学术史上的“库恩时刻”形成精神共鸣:伽利略望远镜颠覆地心说,爱因斯坦相对论重构时空观,正如怀素《自叙帖》中打破中锋桎梏的侧锋旋风。
在大学文化中,创新乃学术生命的跃动之魂。草书飞扬之笔迹,象征着大学学者们在思想创新时的激情与冒险精神。正如学术创新并非漫无章法之乱舞,而是在不拘传统的基础上,达到自如且充满创造性的境界。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实践哲学,揭示出草书狂放背后的法度根基。大学教师在科研创新中,既要守正也要出新,草书的狂放给予他们打破旧规的灵感与胆识,在书写自由中找到自我表达的路径,这种体验激发了创造力和主体性认同。草书不只是技巧的舞台,更是大学人思想激情的挥洒空间,是他们追寻新知、推陈出新的艺术化体现。许多高校书法课程中,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法后自由挥洒,正是草书精神的延续。这恰似普朗克在经典物理框架内孕育量子理论,毕加索在扎实写实基础上开创立体主义。当代量子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写道:“创新是传统开出的意外之花。”大学人从张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创作状态中,看到的不是无序宣泄,而是长期积累后的突破性绽放。草书的美,启迪大学人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开放、勇于质疑,进而实现知识的突破与升华。
四、行如云――学术表达的化境之美
行书之美,美在流畅,美在圆融。行书以其舒展自如的笔法,笔意如行云流水,呈现出一种随意而不失章法的灵动之美。王羲之《兰亭序》的从容气度,苏轼《寒食帖》的率真性情,构成了行书美学的两极张力。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正是学术表达的终极追求。陈寅恪倡导的“了解之同情”研究法,钱穆强调的“温情与敬意”历史观,在行云流水般的笔意中得到完美诠释。
大学学术交流与表达的最高境界,便如行书般自然随心、流畅无碍。言之有物,表达精准而又不显生硬;言之有序,逻辑明晰而又充满生命力。现代学术交流更需行书智慧:既要有海德格尔式的诗性哲思,也要维持维特根斯坦式的逻辑严谨。行书的练习对大学教师而言,不仅提升了文字表达的审美力,也反映了其在教学语言与论文写作中“形神兼备”的追求。教师在板书中运用行书,往往能更自然地传递知识的节奏感与条理性,使课堂富有感染力。学生亦通过行书练习,提高了文字表达的流畅度,进而在报告、论文、演讲中展现出从容大度的表达能力。行书是大学人书写修养的显影,更是思想流动的艺术轨迹。观察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论述艺术,人类学田野材料与理论框架如水墨交融,既有行书的流畅通达,又暗含学术伦理的节制。行书云淡风轻的书写风格,是大学人向往的学术表达境界:内心丰盈饱满,外在从容自如,彰显学术研究的高远意境与精神气度。
孙雷教授用行书书写的“福”字
五、楷如峰――学术伦理的永恒之美
楷书之美,美在端庄,美在永恒。楷书结构严整、笔画分明,一笔一划中都体现出清晰的道德标准与伦理操守。楷书如高峰峻岭,巍然屹立、气势端然,正如大学文化中坚守的学术伦理精神。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的庙堂气象,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伦理宣言,将楷书推向了道德美学的巅峰。这种刚健中正的审美取向,与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基石形成深度契合。从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的治学精神,到当代学术规范中的引证伦理,楷书的法度始终是学术良知的视觉隐喻。
大学的学术伦理观,如楷书一般规矩严谨,不容模糊与放纵。学术研究不仅是求真的过程,也是遵循伦理操守的践行。一手漂亮的楷书,不仅体现大学教师的基本素养,更传递出为人师表、正心诚意的教书育人精神。课堂上那一笔一划的板书,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外化表现,也是学生潜移默化中的榜样示范。学生练习楷书,更是在规范中塑造人格,习正道、明底线。楷书之美引导大学人恪守学术道德,坚守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准则,清晰规矩的笔画折射出教师育人精神的端庄与厚重。这种永恒之美,奠定了大学学术事业的坚固基础与崇高声誉。
孙雷教授讲授书法讲座:
《翰墨古今 唯道集虚――书法艺术的回望和展望》
五体书法,各擅其美,映照着大学人五重学术境界:篆之本源,隶之体系,草之创新,行之表达,楷之伦理。此五者,如五行互生,构筑起大学精神的立体图谱。在这个快节奏、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学人尤应回望笔墨之道,涵养学术之气,以书法为镜,观自身之修养、治学之取径、为人之准则。书法之美,于大学人而言,不止是技艺的品评,更是思想的坐标,是文化的根魂。让我们重温那一笔一划中的山河气象,重寻那一字一句中的学术之光。
作者简介
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研究。曾任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研究专家、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近年来,在《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部级教改项目等6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四佳人物“最佳写书人”、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