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成都天府大道一台小米SU7碰撞后起火,几个热心大哥尝试开门甚至砸玻璃终究没能成功,很遗憾火势太大最终车主没能出来……事故非常痛心,这也让我们反思,难道出了事故车门把手就成了救援阻碍?
而且这也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出现这种事情了,还记得今年3月三个女大学生开SU7高速起火那起事故吗,后来小米还因此召回了,当时同样也因为车门外无法开启的情况有不少质疑,这些事故都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问题摆在了大家和行业面前……
小米SU7采用的是隐藏式门把手,虽说有个孔电子主导、机械备份,但这个机械备份仅能从车内打开,外部没有任何机械解锁装置。也就是说,一旦车辆在事故中断电,电子系统失效,车外的救援人员就完全束手无策,只能靠砸玻璃这种低效且危险的方式尝试救援,就像这次成都事故和之前的高速事故中发生的那样。
2023年7月20日一辆问界M5在浙江宁波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事故中车辆因车门无法及时从外部打开给救援造成了困难,但幸运的是人员及时逃生……这起事故后,华为可能意识到车门把手的重要性,后面在新车型上加上了“三重安全解锁机制”。
余承东说在发布会上说这套机制第一级是车内机械拉手,第二级是车外机械门把手,第三重是同行没有的冗余门锁电源——即便碰撞断电也能保证门锁解开……虽然余总说申请了专利,但是我觉得这个多重保障的设计思路其他厂商都可以参考一下……
但我们话说回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行业缺乏强制规范。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对于汽车门把手还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正式实施要到2027年了,所以在法规强制之前,车企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设计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小米这起事故给了我们和整个行业一个警示:隐藏式门把手不能只追求外观的炫酷和空气动力学的优化,安全冗余、极端场景下的可救援性,才是设计的底线。问界在这方面的反应可以给个大拇指。
最后,对成都这起事故以及之前小米SU7甚至所有的类似事件受害者深感遗憾。也借此呼吁:全行业都能以因为门把手影响救援的事故为戒,也希望工信部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能尽快落地,用法规推动行业进步。更希望每一家车企都能主动承担责任,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毕竟,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