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随着2023年以来产业互联网概念的再次兴起,曾经一度陷入低迷的产业电商平台迎来新风口,行业龙头再掀上市潮。2023年8月31日,找钢网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但与2018年首次冲击上市相比,新一轮的上市借助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这种途径将使得找钢网可以借助没有实际业务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实现并购、整合和重组完成上市。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几年里,资本市场对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热度不高,鲜少有公司上市,近期产业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部分原因是由于早期投向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资本需要退出,而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也需要以上市为契机,重构业务模式。
2005年以来,钢铁电商作为电商平台中的先行军团,在商业模式探索上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变化过程。从早期多数平台公司都有自营业务,到龙头企业陆续退出自营,以撮合买卖双方交易和第三方服务为主,钢铁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逐渐向产业链服务商转变,追求盈利能力成为业内共识。
张周平告诉记者,“互联网+钢铁”虽发展多年,但随着钢铁产业和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不断深入,仅提供资讯或交易环节服务的平台,其价值创造能力无法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真正提升钢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效率,必须在制造、交易、运输、仓储、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综合服务。
2013年被称为钢铁电商元年,在产业互联网“风口”之下,一度出现井喷之势。十年间,钢铁电商经历了从过热到理性发展的阶段,产业用户和资本市场对平台的关注点也从原先的“风口”吸引转变为是否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是否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否有多元化的盈利能力。钢铁电商平台也由当初的300余家逐渐缩减,目前主流的钢铁电商平台企业为钢银电商、找钢网、欧冶云商。
张周平说,虽然历经十年发展,头部的三家平台公司规模排名并没有发生变化,而目前钢铁产业互联网虽形成了少数综合平台和部分垂直平台共存的市场格局,但相比钢铁行业体量而言,钢铁产业互联网市场渗透潜力巨大,部分产业互联网企业在平台上实现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
资本市场一直是钢铁电商的重要方向,成立于2008年的钢银电商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并在2016年成为首家率先实现盈利的钢铁电商平台;2018年6月,行业排名第二的找钢网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于2019年5月终止上市进程,此前找钢网已经过六轮融资,累计融资达到25亿元;2021年6月,欧冶云商递交创业板申请,2022年9月,欧冶云商再次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23年8月31日,找钢网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张周平表示,与传统互联网平台相比,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向产业端的渗透率相对比较慢,资本市场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多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港股和美股市场中,已经上市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的估值要低于传统消费类的互联网平台公司。
尽管行业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但行业龙头的盈利能力却出现了明显分化。欧冶云商和钢银电商年报和找钢网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最近三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净利润显示,钢银电商交易量、交易额规模均排在榜首,找钢网交易规模核心数据均远低于钢银电商,且部分年份低于欧冶云商,其中2022年钢银电商、找钢网、欧冶云商三家交易量分别为5297万吨、3620万吨、3272万吨,交易额分别为2405亿元、1621亿元、161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3亿元、-3.66亿元、4.53亿元。欧冶云商和钢银电商近三年均为稳健盈利状态,其中欧冶云商净利润居榜首,找钢网近三年连续亏损超10亿元。
张周平坦言,三家龙头钢铁电商平台企业的业绩出现分化多与各自的平台特性和发展战略有关,相比较而言宝武钢铁旗下的欧冶云商更具资源优势,钢银电商则依托上海钢联二十几年的产业深耕更具服务优势,而以第三方创投投建的找钢网需要更强的业务把控能力,特别是在资源拓展方面,需要把握好风险和盈亏的平衡点。
“‘互联网+钢铁’行业已正步入产业互联网阶段,各大电商的‘平台+服务’战略会得到巩固加强,因而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钢铁生产和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张周平说。